中國歷史

科目介紹

  • 認識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、人物事蹟、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
  • 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,培養研習歷史的能力
  • 培養優良的品德,以及個人對國家、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、歸屬感及責任感
  • 培養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

科組老師一覽表

老師 職務
葉圳凎老師 科主任
邱慧萍老師 科任老師
樊凱琳老師
彭基業老師

 

課程簡介

每一個歷史時期均設有學習重點,呈現每個歷史時期的主要發展特色。本課程期望讓學生「整全地認識中國政治演變、民族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基本史實」的目標。

初中課程大綱

中一

  • 中華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
  • 西周的封建
  •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
  • 秦朝的統一、統治措施及衰亡
  • 兩漢的政治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
  •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
  • 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
  •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發展
  • 隋朝的統一與開皇之治
  •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
  • 唐的建國與盛世
  • 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
  • 開放的唐朝社會

中二

  • 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
  • 兩宋政治及經濟的發展
  • 元朝的統治
  • 明代的君主集權政治
  • 明代國勢的張弛
  • 清朝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
  • 外力衝擊與內憂
  • 清廷的圖強

中三

  •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
  • 國共合作與分裂
  •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
  • 國共內戰
  • 建國至1978年間的內政與外交
  • 改革開放政策

高中課程大綱

必修部份:甲部(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)

  • 周代分封
  •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
  • 秦漢的統治政策
  •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
  • 北朝的漢胡融和
  •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
  • 隋唐治世
  • 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
  • 宋元的中央集權
  • 明清的君主集權
  • 清初的民族政策

必修部份:乙部(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)

  • 列強的入侵
  • 改革與革命
  • 民初政局
  • 國共分合
  • 抗日戰爭
  • 國共和談與內戰
  • 社會主義建設
  • 「文化大革命」
  • 改革開放
  • 對外關係

選修部分(「歷史專題」,任選一單元)

  •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:承傳與轉變
  • 地域與資源運用
  • 時代與知識分子
  • 制度與政治演變
  •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
  • 女性社會地位:傳統與變遷

 

學科活動

中國歷史科聯同各科組合辦不同類型的延伸學習活動,增加同學對中國歷史研習的興趣。

各項比賽

  • 四格漫畫創作比賽
  • 中一話劇比賽
  •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
  • 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
  • 「說出身邊人的故事」全港中學生改革開放口述歷史報告比賽

參觀活動

  • 古跡教育劇場:探討蓄婢制度
  • 訪尋歷史 培養價值觀之旅(錦田)
  • 沙頭角禁區時空探索之旅
  • 南豐紗廠參觀活動

中國國情知識大賽

中一話劇比賽

沙頭角禁區時空探索之旅

中華文化周

參觀大館

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

文章分享

錢穆《中國歷史研究法》內容撮要

歷史有其特殊性、變異性、與傳統性。研究歷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。我們以往的傳統,與其他民族有變有異,有自己的特殊性。沒有等殊性,就不成為歷史。如果世上一切國家民族,都沒有其相互間的個別特殊性,只是混同一色,那就只需要,亦只可能,有一部人類史或世界史便概括盡了。更不須,也不能,再有各國國別史之分。

其次,歷史必然有其變異性。歷史常在變動中進展。沒有變,不成為歷史。我們讀小說,常見說:「有事話長,無事話短。」所謂有事即是有變。無變就不見有事。年年月月,大家都是千篇一律過日子,沒有甚麼變動,此等日常人生便寫不進歷史。歷史之必具變異性,正如其必具特殊性。我們們再把此二者,即特殊性和變異性加在一起,就成為歷史之傳統性。

從此不斷之變中,我們又該默察其究竟變向那裏去。正如一個人走路,我們可以察看他的行蹤和路線,來推測他想走向那裏去。同樣情形,治史者亦可從歷史進程各時期之變動中,來尋求歷史之大趨勢和動向。……我們學歷史,正要根據等長期歷大之大趨勢與大動向,看它在何處變,變向何處去。要尋出歷史趨勢中之內在嚮往,內在要求。我們要能把握到此歷史個性,才算知道了歷史,才能來指導歷史,使其更前進。使其進到更合理想的道路上,向更合理想的境界去。

 

陳寅恪《論唐高祖及李世民稱臣突厥事》內容撮要

 

吾民族武功之盛,莫過於漢唐。然漢高祖困于平城,唐高祖亦嘗稱臣於突厥。

漢世非此篇所論,獨唐高祖起兵太原時,實稱臣於突厥,而太宗又為此事謀 主,後來史臣頗諱飾之,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。

夫唐高祖太宗迫於當時情勢不得已而出此,僅逾十二三年,竟滅突厥而臣之,大恥已雪,奇功遂成,又何諱 飾之必要乎?茲略取舊記之關於此事者,疏通證明之,考興亡之陳跡,求學術之新知,為拈出一重公案,願與當世好學深思讀史之有心人共參究之也。

舊唐書陸柒李靖傳(參新唐書貳壹伍上突厥傳貞觀政要貳任賢篇大唐新語柒容恕篇)雲:

太宗初聞靖破頡利,大悅,謂侍臣曰:朕聞"主憂臣辱,主辱臣死"。往者國家草創,太上皇(高祖)以百姓之故,稱臣於突厥,朕未嘗不痛心疾首,志 滅匈奴,坐不安席,食不甘味,今者暫動偏師,無往不捷,單于款塞,恥其雪乎。

寅恪案,太宗所謂國家草創,即指隋末高祖起兵太原之時,當此時,中國與突厥之關係為何如乎?試觀通典壹玖柒邊防典突厥條上(參新唐書貳壹伍上突 厥傳唐會要玖肆北突厥條)雲:

及隋末亂離,中國人歸之者甚眾,又更強盛,勢淩中夏,迎蕭皇后,置於定襄,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,雖僭尊號,俱北面稱 臣,東自契丹,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,控弦百萬,戎狄之盛,近代未有也。大唐起義太原,劉文靜聘其國,引以為援。

則知隋末中國北方群雄幾皆稱臣於突厥,為其附庸,唐高祖起兵太原,亦為中國北方群雄之一,豈能於此獨為例外?故突厥在當時實為東亞之霸主,史謂" 戎狄之盛,近代未有"。誠非虛語,請更引史傳以證釋之。 舊唐書伍伍劉武周傳(參新唐書捌陸劉武周傳)略雲: 突厥立武周為定楊可汗,遺以狼頭纛,因僭稱皇帝,建元為天興。 資治通鑒壹捌三隋紀柒略雲: 恭帝義甯元年(即煬帝大業十三年),突厥立[劉]武周為定楊可汗,遺以狼頭纛。武周即皇帝位,改元天興。 通鑒考異雲: 新舊唐書武周皆無國號,惟創業起居注雲,國號定楊。 通鑒此條胡注雲: 言將使之定楊州也。

大唐創業起居注上雲: 大業十三年二月己醜,馬邑軍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,據其郡而自稱天子,國號定楊。武周竊知煬帝于樓煩築宮厭當時之意,故稱天子,規而應之。

寅恪案,胡氏釋定楊為定楊州,楊揚雖古通用,然楊為隋之國姓,似以定楊隋為釋較胡說之迂遠為勝,至創業起居注以"國號定楊"為言者,蓋突厥錫封 劉武周為定楊可汗,溫大雅於此頗有所諱,故以"國號定楊"為言,司馬君實不解此意,而疑兩唐書與創業起居注異,其實武周之所謂國號即其所受突厥之封號也。